English Version
中心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研究 咨询服务 研究生园地 国际合作与交流 数据库 资料中心 学术刊物 校园记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媒体采访/交流视频 > 2010年4月9日陈广汉教授接受《深圳特区报》采访

2010年4月9日陈广汉教授接受《深圳特区报》采访

设重点合作区提升合作水平

    关键词: 框架协议 文化创意产业 合作机制 陈广汉 深港创新圈 
     
        内容摘要: 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参与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的前期研讨等工作。《框架协议》在金融、交通、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中多次提到深圳,说明在粤港合作中,深港合作是一个重要内容。
 
  
    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参与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的前期研讨等工作。4月8日下午,陈广汉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与以往粤港合作的相关文件相比,《框架协议》在多个方面有新突破,“亮点之一是提出了设立重点合作区,通过推动建设深圳前海、深港河套地区等重点合作区,以点带面提升粤港合作水平。”
  
    陈广汉认为,《框架协议》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创新了粤港合作中一些前所未有的合作机制,实际上是确定了广东还可以先行先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
  
    陈广汉留意到,《框架协议》中不少内容都是首次出现,如粤港两地的港口、机场之间的合作定位分析。“港口、机场是过去粤港合作中经常讨论的问题,之前一直普遍认为双方相互间存在的竞争比较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只是谈到了两地基础设施的对接、错位发展等。《框架协议》则详细地描述了香港、深圳、广州等地港口、机场发展的关系。”
 
   “《框架协议》在金融、交通、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中多次提到深圳,说明在粤港合作中,深港合作是一个重要内容。”陈广汉特别提到,《框架协议》提出“设立重点合作区”时,明确了深圳前海地区、深港河套地区的发展方向。“很明显,中央非常重视这些重点地区的发展。前海地区对深圳来说是块宝地,深圳充分利用地缘和交通便利优势,加上香港发挥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优势,前海地区的发展大有可为,可以打造成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亚太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市场。”“而深港河套地区,则可以建设成以高等教育合作为主,辅以高新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人才培育与知识科技交流区。”
  
   《框架协议》提出,规划建设“深港创新圈”,联合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转移,开展技术研发,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科技合作和国际合作。陈广汉认为,“深港创新圈”的发展大有前途,可以在我国创新型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深港在创新方面携起手来共同发展,优势是全国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这种优势主要来源于香港一批优秀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与深圳高新科技产业相结合。”
  
    陈广汉说,深圳高新科技产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他认为,之前深圳与香港在创新型发展上已有合作成功的案例,“一些跨国公司把研发机构放在香港,然后把成果转化、制造落在深圳。这样就非常成功地利用了深圳的产业优势,以及香港国际化程度高、信息通畅等优势,结合起来对双方都有好处。”
  
   “深圳的地缘优势是得天独厚的,深圳应抓住《框架协议》签署带来的新机遇,在金融、交通、制造业、创新产业、文化产业、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都可以与香港合作,开辟一条既适用内地规范、又与国际接轨的新路径,探索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模式。”

管理入口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2010-2016©HKMAC All rights reserved | 制作单位: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