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工作总结与2013年工作规划
(2013年2月28日)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努力进取,取得一定的成绩。
一、 基地2012年工作总结
(一) 科学研究:重大科研任务进展良好,圆满完成“211工程”三期项目
2012年度,基地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1项,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项目及省社科项目7项,与港澳台合作项目1项。基地圆满完成了“211工程”三期项目“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的验收工作;顺利通过“985工程”三期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创新基地的阶段检查,并承担了“2011港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筹备与论证工作。
1. “211工程”三期项目“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圆满完成验收工作
2012年初,“211工程”三期项目“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按要求进行项目验收工作。对照立项时的各项指标,本项目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
在科学研究方面,项目共完成学术著作21本(其中14本为学术专著);发表各类索引文章78篇,其中在S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篇,EI刊物发表论文1篇;在CSSCI刊物发表文章73篇,在各依托学科领域首屈一指的学术刊物(如《管理世界》、《统计研究》、《社会学研究》、《地理学报》等)上发表论文9篇;向政府部门提供研究报告50篇,包括直接呈送中央领导审阅(其中3份收编于《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的研究报告4篇;获得省级以上领导的亲笔批示的研究报告1篇;获得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的研究报告2篇;为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采纳的研究报告8篇等等。
在成果获奖方面,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人次,省部级奖项5人次(包括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2人次以及三等奖1人次)。
在信息资料建设方面,顺利组织大型调研活动“广东省港澳资企业调查”,获得1835份港澳资企业数据,成功建立“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数据库和网站。建设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网站以及《当代港澳研究》刊物网站。从而建成包含数据库、机构网站、学术刊物网站和审稿系统在内的“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信息交流平台。项目培养了两名优秀博士后,并在子项目中设立青年项目和优秀青年项目,支持青年学术骨干进行探索性研究。
经国家验收,本项目综合得分为89.7分,在新兴交叉学科中排名第九,综合排名率17.31%,居于本学科领域的前列
2. “985工程”三期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创新基地顺利通过阶段检查
2012年6月,应教育部要求,“985工程”三期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创新基地进行阶段性检查。建设期内,“985工程”三期基地在校内公开招标五大子课题,建立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搭建了多学科研究平台;项目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统一,努力为港澳珠三角区域实际问题提供最好的理论回答;直面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决策咨询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为加强科研支撑建设,港澳研究实验室前期建设工作,预计将建成包含电话访问,电脑辅助访问以及网络访问于一体的访问中心。
目前,基地已发表学术论文98篇,包括CSSCI刊物论文44篇,出版学术著作6本,提交研究报告22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并在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10年至今已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2次,国内学术研讨会2次;讲座10次。并引进博士后1名、讲师1名。完成项目建设进度的80%。
3.积极承担“2011港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前期论证和培育工作
自2012年7月起,应国家需求,中心积极承担推动“2011港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前期论证和培育工作。中心先后组织了5次论证会议,邀请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多个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和讨论,并于2013年2月25日举办港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启动仪式和研讨会。中心将根据专家学者的意见进一步练凝研究内容,争取在本研究领域有所创新或突破。
(二) 科研成果:成果质量明显提高,多份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或发表于学科顶尖刊物
2012年度,基地研究人员共出版学术著作4本,出版《当代港澳研究》学术刊物4期,发表学术论文54篇,报刊文章5篇。在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收录于CSSCI的文章30篇,三份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三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学科顶尖的学术刊物上;
(1) 三份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本年度,中心三位研究人员的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陈丽君教授的研究咨询报告《2011年香港新一届区议会选举研究》获得中央统战部全国统战理论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袁持平副教授、刘祖云教授分别获得第三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著二等奖和三等奖。
奖项名称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出版、发表或采用单位
|
申报人
|
获奖等级
|
中央统战部全国统战理论优秀成果奖(2012年度)
|
2011年香港新一届区议会选举研究
|
咨询报告
|
中央统战部
|
陈丽君
|
一等奖
|
第三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
|
澳门产业结构适度多元化研究
|
著作
|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袁持平
|
二等奖
|
第三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
|
澳门社团政治功能的个案研究
|
论文
|
《澳门研究》2010年第三期
|
刘祖云
|
三等奖
|
(2)多份研究成果发表于学科顶尖刊物
刘祖云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住房分层:基于2010年广州市的千户问卷调查》在《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发表。此项研究成果是刘祖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贫富分化与社会和谐:城市居民住房视角的研究”(09ASH001)的阶段性成果。李小瑛博士的研究成果《城镇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的演化及影响因素》发表在2012年9月份的《经济研究》上 。此项研究利用跨度为二十年(1988年到2007年)的微观家计数据,分析了我国城镇地区雇佣关系在经济转型时期从单一固定工向多元灵活雇佣关系转变的过程。张光南副教授的研究成果《ECFA对两岸三地的经济、贸易和产业影响——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的分析》发表在2012年第2期的《经济学(季刊)》上。此项研究成果基于全球贸易分析GTAP模型及相关地区关税校准,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早期收获”和“全面实施”两种降税安排对两岸三地的经贸影响。
(2)系列学术著作陆续出版
2012年,《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文丛》陆续出版。此外,中心还出版了《澳门博彩旅游业发展及其经济适度多元化研究》、《社区的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再整合》等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最终研究成果。
(3)《当代港澳研究》改版为季刊
中心坚持主办学术期刊《当代港澳研究》,该刊是最早创办的港澳研究学术刊物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港澳研究专题刊物,是向政府提供相关信息的唯一公开渠道。自2012年起,《当代港澳研究》改版为季刊,每年出版4期。刊物自2009年起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2011年又收录于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刊物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坚持办刊质量,其学术水平已得到境内外同行的认可。近年来刊物刊登的文章先后9次为人大复印资料《台、港、澳研究》等分册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选的“复印报刊资料全文”, 是国内权威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专题文献资料库之一。
(三) 咨询和服务:决策咨询研究能力持续提升
(1)多份研究报告获得政府部门的直接采纳或应用
2012年度,基地研究人员共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研究咨询报告23份,,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港澳情况调研工作。其中《港澳情况通讯》9份,提交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的研究报告6份。研究报告《回归祖国十五年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获得广东省委办公厅采纳;《香港特区地方治理模式:层级、组织与职能》、《香港区议会的议题分析》被列为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的内部培训的教材。
(2)多次获得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为统战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2012年度基地研究人员持续为统战理论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向提交港澳和海外统战工作理论广东研究基地成果多份。其中《2011年香港新一届区议会选举研究》、《香港政党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等研究报告分别获得中央统战部颁发的2011年全国统战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委统战部办法的全省统战理论优秀成果二等奖。
(3)《珠三角区域发展报告(2012)》顺利出版和发布
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基地组织编撰的2012年度的《珠三角区域发展报告》。本年度的发展报告共包括六章22节,在校内组织了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社会学系等院系,校外组织了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社科院、深圳市社科院、东莞社科联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从产业转型、人力资本、区域与对外经济、社会转型等方面,全面报告港澳珠三角发展地区每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情况,为帮助港澳珠三角地区进一步发挥对全国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为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发展出谋献策。《珠三角区域发展报告(2012)》已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13年1月发布。发布会邀请了中新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香港《大公报》等多家媒体,在社会上取得较大的反响。
(4) 与香港《文汇报》合办“光耀香江——香港回归15周年大型评选活动”,增强基地在香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2年是香港回归15周年,香港《文汇报》以及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联合主办“光耀香江”——香港回归15周年大型评选活动,中心应邀担任首席顾问机构,回顾和总结回归15周年以来香港发展历程,为评选建立客观的指标体系,并邀请香港和内地权威专家进行评选。活动通过荣誉和分享的方式,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一如既往、同心同德推动香港和国家未来发展。通过这样的活动,中心密切了与香港社会各界的交流,增强了基地在香港民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多次承担港澳及内地政府部门委托的讲学调研等任务,并向上级职能部门汇报研究成果
基地研究人员多次应邀至共青团中央全国教育基地、共青团广东省委、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浙江社会主义学院等政府机关部门做报告,听取报告的包括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广东省委领导、各地市团委领导和干部等200余人,以及来自全球20个国家或地区全球各地的华人社团负责人、和平统一促进会的领导人等等。基地积极参与中国统战理论研究工作,为对港澳台统战工作出谋划策。2012年5月,基地研究人员应邀赴中央统战部向统战部部长、中共中央委员杜青林部长;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林雄部长,汇报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为更好地了解香港青少年情况,解决香港青年人成长问题,由中央驻香港联络办青年部及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协办,基地组织了“粤港两地青少年工作交流访问团”一行15人赴港调研,拜访了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香港华菁会、香港菁英会、香港教育局、香港青年协会、风采中学、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等多个机构。调研围绕香港青少年的德育及人文教育情况,政府如何提供资源、设施和活动,帮助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职业技巧并促进就业机会,以及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如何培养青少年国家认同及帮助青少年善用内地的发展空间等重要议题展开。访问产生的调研报告已呈中央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参阅,力图通过粤港两地学者及政府职能部门间的沟通,构建互动平台,为解决香港青年人成长问题提供更多建设性的思路,同时也为基地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四) 机构建设:成立港澳台研究中心,壮大港澳研究力量
为了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启动建设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和积极申报,我中心与学校台湾研究所联合申报的港澳台研究中心通过评审,入选首批37个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2013年1月10日上午,我中心举行了中山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中心为区域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中山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争取明年获批正式成立区域国别研究基地,为推动我校相关学科和港澳区域学术研究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支持各学科科研人员在港澳台研究领域开展自由探索和自主创新研究,培育港澳台研究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高层次的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在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经费以及学校“985工程”三期经费的支持下,港澳台研究中心分别进行了“2012年度中山大学港澳研究项目”以及“2012年度中山大学台湾研究项目”的招标工作,共有23个项目获得资助,预计将于明年初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并计划在此基础上召开学术研讨会。
为进一步扩大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培养港澳台研究中青年学术骨干,中心与《亚太经济》杂志社合作,在2012年的刊物上开办三期港澳台研究专栏。专栏举办秉承公开、严谨、创新的学术精神,挑选高质量的港澳研究成果,向社会公众及时传递港澳台研究的最新动态,向政府机关及时提供港澳台决策咨询建议。通过与知名刊物的合作,进一步拓展港澳台研究的影响,为展开建设性的学术对话提供了有效平台。
(五) 人才培养:继续推动青年学术骨干“走出去”
2012年以来,基地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继续推动青年学术骨干“走出去”。基地研究人员张光南、蒋廉雄两位副教授获得国家公派留学基金的资助,赴美深造;基地与澳门理工学院联合招聘博彩研究博士后2名,预计将于2013年5月赴澳开展研究工作。此外,张光南副教授被列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关红玲博士顺利晋升为副教授,李小瑛博士受聘为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讲师。
基地着力培养中青年研究人员,鼓励青年研究人员与海内外学术权威合作完成研究成果。通过与学术研究权威的合作,青年研究人员一方面更好地学习国际学术规范,迅速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更将国际前沿理论灵活运用于港澳台区域的研究中,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为港澳台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张光南副教授、蒋廉雄副教授先后获得国家公派留学基金的资助,于2012年7月赴美高校进行访问研究。其中,张光南副教授将前往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蒋廉雄副教授则奔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在克南-弗拉格勒商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访问研究。基地青年研究人员李小瑛博士通过在哈佛大学的访问研究,与美国劳动经济学与劳动关系领域权威、哈佛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Richard Freeman建立实质的合作关系,研究成果即将发表在国际优秀刊物上。此前,李小瑛博士在中国人民大学访问研究的学术成果已发表在《经济研究上》。
基地探索与境外机构合作的方式方法,与澳门理工学院共建博彩研究中心之后,以博彩研究中心的名义成功申请成为中山大学博士后创新与实践基地,与澳门理工学院联合招收科研博士后。这国内第一家与境外高校联合招收博士后的机构。2012年,首届博彩博士后招聘已完成面试工作,待澳门特区政府审批后即可赴澳进行博士后研究。
(六) 国际合作与交流:继续密切海外联系,主办系列学术研讨会和“港澳论坛”
(1)深化与悉尼科技大学的联系,举办“珠三角转轨:中国南方的改革和未来”国际研讨会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中心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深化与国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中心与悉尼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China Research Centre, UTS)和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院(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HKBU)共同发起的国际研讨会系列“全球化与国家发展中的香港角色”今年在悉尼科技大学召开,本年度主题是“珠三角转轨:中国南方的改革和未来”。作为主办方之一,中心陈广汉教授、林江教授、黎熙元教授、李小瑛讲师受邀前往悉尼参会并宣读论文。来自澳大利亚、英国、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多位学者提交了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珠三角的社会治理和公民社会”,“珠三角的城市深化发展与社会变迁”,“转三角的劳动力与外来工”,“珠三角的城乡土地使用”,“珠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珠三角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服务业发展”,“珠三角的区域发展规划”等。从2011年开始,我中心就与悉尼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建立起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双方的学术调研和学术合作。“全球化与国家发展中的香港角色”系列国际会议是三方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届会议去年已在中山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分别举行。
(2)主办“港澳发展及其与内地合作——新进展、新问题、新思路”学术研讨会
为深入探讨港澳发展及其与内地合作的新进展、新问题,为保持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和稳定,促进港澳与内地的深入合作提供新思路、新途径,中心于2012年10月26举行了“港澳发展及其与内地合作——新进展、新问题、新思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港澳办、香港中联办等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等知名高校或智库机构的三十多名专家与会,会议就香港新一届特区政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新一届立法会选举结果分析;香港发展新兴产业的效果评估与对策;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思路与对策;发展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思路与对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粤港澳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交换了意见,进一步推动了境内外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关于港澳热点问题的观点交流。
(3)坚持主办“港澳论坛”
为延续与港澳学界的良好联系,及时探讨港澳地区动态,深化港澳与内地各界的交流,本年度,中心举办了4期“港澳论坛”,分别以“港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一届香港政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促进香港与内地社会文化融和”、 “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与澳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探讨香港特首选举、新一届立法会选举、内地与香港文化冲突、横琴新区开发、澳门政治生态和民生发展等区域热点问题。论坛促进了与内地与港澳学界、政界的交流,为政府更好地了解港澳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为政府的对港对澳政策提出有益的建议。“港澳论坛”一年举办四期,周期短,便于及时探讨港澳地区动态;论坛规模小,每次邀请港澳研究学者3-5人,主题集中,便于深入交换意见,深化与港澳各界的交流;论坛系列推出,已在港澳同行中形成一定的知名度,是长期的互动交流平台;论坛不定期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部分论坛主题与政府决策需求密切相关,邀请港澳各界前来探讨,促进了港澳与内地政商学各界的交流。
二、 基地2013年工作思路和预期目标
“国家需求、国内一流”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基地的未来建设将继续紧密围绕着国家发展的目标和重大需求,跟踪国际上港澳珠三角区域研究的最新进展,一方面注重以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坚持港澳珠三角区域的基础性、战略性研究,为港澳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政治等问题提供理论的解释;另一方面注重港澳珠三角区域的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增强基地的决策咨询研究能力,使之成为具有专业优势和国际影响的港澳珠三角区域研究的智囊团和思想库。2013年,基地将努力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在团队建设方面,基地将继续争取更多资源和机会培养优秀青年研究骨干。2013年上半年,基地计划接收法学或政治学方面的讲师,充实港澳珠三角法律研究、政治研究团队。基地将争取编制,聘用专职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保证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港澳台区域研究工作中。基地继续采取开放式的培养方式,未来五年将派遣科研人员及硕博研究生出国(境)访问,明年计划派遣4名研究骨干出国(境)进行访问研究,派遣5-6名硕博研究生出国(境)学习,进一步提高基地研究人员的国际视野,开拓与国(境)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基地属下的“中山大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彩研究中心”将继续在境内外招收博彩研究博士后两名,派往澳门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博彩研究专业人才。
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心将抓紧开展“985工程”三期的研究工作。中心将利用港澳研究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开展社会调查,例如针对港澳地区等民生问题、突发性事件进行民意调查,对珠三角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指标调查等等。借此,保持基地调研数据库及时更新,为港澳珠三角区域研究提供最新的一手数据。中心将进一步完成“2011港澳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筹备及论证工作,为该项目的正式成立提供更多支撑。
在机构建设方面,基地将继续为区域国别培育基地——港澳台研究中心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基地继续开展港澳台项目年度招标工作,继续加强与澳门理工学院的合作,发挥博彩研究中心的桥梁作用,开拓更多的合作空间。
在决策咨询服务方面,基地将继续提升决策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基地将坚持主办《港澳情况通讯》,每年为政府机关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咨询报告十多份。基地将继续组编《珠三角区域发展报告》发动珠三角各城市及港澳地区各高校的研究力量,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入探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提升珠三角地区的竞争力作出贡献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基地将进一步发挥基地交流平台作用,深化与港澳及海外学界的联系。基地将继续主办系列的研讨会和“港澳论坛”,邀请更多港澳学界、政界人士共同探讨港澳珠三角区域问题。 2013年,是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的前身,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借此机会,中心将举办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港澳研究学者、与中心长期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校友与会,回顾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数十年历程,探讨港澳研究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