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工作简报
(2012年第二季度)
一、 科学研究
(一) “985工程”三期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创新基地顺利通过阶段检查
2012年6月,应教育部要求,“985工程”三期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创新基地进行阶段性检查。建设期内,“985工程”三期基地在校内公开招标五大子课题,建立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搭建了多学科研究平台;项目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统一,努力为港澳珠三角区域实际问题提供最好的理论回答;直面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决策咨询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为加强科研支撑建设,港澳研究实验室前期建设工作,预计将建成包含电话访问,电脑辅助访问以及网络访问于一体的访问中心。
截至2012年5月份为止,基地共发表学术论文98篇,包括CSSCI刊物论文44篇,出版学术著作6本,提交研究报告22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并在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10年至今已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2次,国内学术研讨会2次;讲座10次。并引进博士后1名、讲师1名。基本完成项目建设进度的50%。
(二) 陈广汉教授获得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据全国社科规划公布网站的信息,我中心陈广汉教授申报的“珠三角劳动力市场研究”项目获得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应用经济类一般项目立项。
项 目 名 称
|
负责人
|
项目类别
|
学科分类
|
批准号
|
珠三角劳动力市场研究
|
陈广汉
|
一般项目
|
应用经济
|
12BJY044
|
(三) 黎熙元教授获得“香港中小学教师群体与内地中小学教师群体比较研究”以及“广东省居民对香港的认知与评价研究”两项目立项
黎熙元教授获得国务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委托的“香港中小学教师群体与内地中小学教师群体比较研究”项目。项目通过教育部下发,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并同时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央政策组合作,承担中央政策组委托的“广东省居民对香港的认知与评价研究”项目,为香港特区政府与内地合作政策提供咨询研究服务。
二、 学术成果
(一) 张光南副教授的研究成果在《经济学(季刊)》发表
张光南副教授的研究成果《ECFA对两岸三地的经济、贸易和产业影响——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的分析》发表在2012年第2期的《经济学(季刊)》上。
此项研究成果基于全球贸易分析GTAP模型及相关地区关税校准,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早期收获”和“全面实施”两种降税安排对两岸三地的经贸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早期收获计划将对大陆的贸易余额和贸易条件产生负面冲击,但长期动态条件下将显着促进两岸贸易、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ECFA全面实施的影响幅度大于早期收获计划;台湾地区的改善幅度大于大陆,香港地区作为两岸贸易中转港的地位显着减弱; ECFA对各产业影响存在差异。
《经济学(季刊)》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经济学科高水平刊物。采用国际通行的匿名审稿制度,发表原创性的理论、经验、综述和评论性的中文经济学论文,倡导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鼓励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提倡学术批评和交锋。在经济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口碑,被认为是经济学界继《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之后的较高水平的学术刊物。
(二) 《当代港澳研究》文章多次为《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当代港澳研究》由我中心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港澳研究专题刊物,也是最早创办的港澳研究学术刊物之一;是港澳研究学界唯一交流的平台,也是向政府提供相关信息的唯一公开渠道。自今年起,《当代港澳研究》改版为季刊。刊物自2009年起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今年又收录于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刊物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坚持办刊质量,其学术水平已得到境内外同行的认可,获得一定的知名度。
近年来,《当代港澳研究》刊登的文章多次为人大复印资料《台、港、澳研究》等分册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选的“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是国内最有权威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专题文献资料宝库。其选取的文章含有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或具有一定代表性。2010年至2011年《人大复印资料》各分刊转载情况如下:
1.黎熙元 《澳门博彩业开放与澳门社会结构变动》,原文发表于本刊第3辑(2011年出版),为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1期的专题《台、港、澳研究》转载;
2.陈丽君:《回归后港人价值观念变化及其特点与启示》,原文发表于本刊第3辑(2011年出版),为人大复印资料《台、港、澳研究》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
3.郭天武/陈雪珍:《论中央授权与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原文发表于本刊第3辑(2011年出版),为人大复印资料《台、港、澳研究》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
4.孟庆顺:《“一国两制”与港人民主观念的发展》,原文发表于本刊2009年第1辑,为人大复印资料《台、港、澳研究》2010年第2期转载。
5.邓树雄:《从20世纪60年代的“放任主义”到70年代的“积极不干预主义”历史回顾与分析》,原文发表于本刊2009年第1期,为人大复印资料《台、港、澳研究》2010年第2期转载。
6.陈丽君/唐晓玲:《讨论香港政治生态现状、特点及其原因》,原文发表于本刊2009年第1期,为人大复印资料《台、港、澳研究》2010年第1期转载。
三、 咨询和服务
(一) 刘祖云教授应邀到共青团广东省委作学术报告
应共青团广东省委邀请,刘祖云教授于2012年3月31日到“广东共青团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专题培训班”作学术报告。刘祖云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创新”,报告的主要内容分为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阐释、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相互关系、基于社会转型现状的社会管理创新、基于社会转型趋势的社会管理创新等四个方面。听取此次学术报告的有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曾颖如、副书记陈小锋、池志雄及广东省各地市团委书记、副书记、驻粤单位团委书记、省直机关团工委书记、大型企事业单位团委书记、省直机关团干共200余人
(二) 陈丽君教授、袁持平副主任向中央统战部汇报相关研究成果
2012年5月23日,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陈丽君教授、袁持平副主任赴中央统战部向统战部部长、中共中央委员杜青林部长;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林雄部长,汇报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四、 人才培养
2012年以来,基地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关红玲博士顺利晋升为副教授,李小瑛博士受聘为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讲师;张光南、蒋廉雄两位副教授获得国家公派留学基金的资助,即将赴美深造;张光南副教授更被列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
(一) 张光南副教授、蒋廉雄副教授将赴美进行访问研究
张光南副教授、蒋廉雄副教授先后获得国家公派留学基金的资助,于2012年7月赴美高校进行访问研究。其中,张光南副教授将前往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蒋廉雄副教授则奔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在克南-弗拉格勒商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访问研究。
(二) 张光南副教授被列为 “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千百十工程”第五、六批培养对象考核工作和第七批培养对象遴选工作的通知》(粤教师〔2012〕57号)要求,经学校组织遴选,我基地张光南副教授被列为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
五、 机构建设
(一) 港澳台研究中心入选首批国家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
为了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启动建设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和积极申报,我中心与学校台湾研究所联合申报的港澳台研究中心通过评审,入选首批37个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日前,我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参加了教育部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的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关于开展区域和国别研究的指示精神,明确了总体方向和工作任务。与会高校间就基地间的协同合作和成果分享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港澳台研究中心成为国家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将为推动我校相关学科和港澳区域学术研究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六、 合作与交流
(一) 第二期及第三期“港澳论坛”成功举办
2012年6月至7月,中心成功举办了第二期以及第三期的“港澳论坛”。第二期“港澳论坛”于6月15-16日举行,论坛 以“新一届香港政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邀请了香港城市大学政治学系郑宇硕教授、香港岭南大学前副校长饶美蛟教授、中国银行(香港)经济研究处主管谢国梁博士、中山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谢炯全博士为论坛嘉宾。具体的议题涉及“香港产业发展与政府作用”、“香港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与民生改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新一届政府与政治民主和与内地的合作”等内容。时值香港回归15周年之际,在第三届香港特首就任前夕,研究港澳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专家学者汇聚港澳论坛,深入探讨香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香港新一届政府的施政方针提出有益的建议。
香港与内地两个社会沟通来往越来越多。但自今年年初以来,却发生部分香港人与内地人之间的骂战和冲突。如何理解这些冲突的发生以及各方应该如何应对是当前两地关系研究的重要论题。第三期“港澳论坛” 以“促进香港与内地社会文化融和”为主题在7月20日举行,邀请了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陈国贲讲座教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封小云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左连村教授等,共同探讨两地居民互相认知和认同的差异、所导致融合与冲突及其对两地管治的挑战。具体议题包括“香港人如何理解内地、内地人和‘一国两制’”;“内地人如何理解香港和‘一国两制’”;“如何理解和化解香港人与内地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香港与内地关系的新变化对两地管治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等。广东省港澳事务办公室等相关政府部门也应邀出席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