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中心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研究 咨询服务 研究生园地 国际合作与交流 数据库 资料中心 学术刊物 校园记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概况 > 工作简报
主任致辞
基地介绍
组织架构
工作简报
研究生导师
博彩研究中心
港澳台研究中心
工作简报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工作简报
2010年第四季度)
 
一、             科学研究
() 基地重大项目季度进展
1.  2010年基地重大项目获得立项
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我基地两项2010年重大项目获得立项。中山大学法学院刘恒教授以及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黎熙元教授分别主持“香港信息公开制度研究”项目和“香港非营利组织与公民社会发展研究”项目。
 
2.  2008年基地重大项目顺利通过中期检查
                 2008年基地重大项目“港澳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空间转换研究”以及“香港与内地社区基层治理比较研究”顺利通过项目的中期检查。 “港澳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空间转换研究”项目启动以来,共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SSCI来源期刊《the China Review》,1篇发表在地理学科顶级刊物《地理学报》上,5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或学校认定的三类以上刊物上。香港与内地社区基层治理比较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郭正林教授撰写的《香港特区地方治理模式:层级、组织与职能》研究报告被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采纳。
 
3.  香港基本法的实践问题研究课题:
本季度,香港基本法的实践问题研究课题取得一定进展。在研究成果方面,张淑钿副教授完成的论文《香港基本法司法适用中的争议——从基本法与普通法关系的角度》发表于《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7期,并被人大资料《台港澳研究》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邹平学教授论文《关于特别行政区制度研究的若干思考》发表在《政法论丛》2010年第6期。在项目相关的学术交流方面,邹平学教授应邀参加由广东省法学会、澳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在澳门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粤港澳法学论坛,提交论文《澳门基本法实施的监督制度及其实践问题浅析》发表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并作大会发言。在人才培养方面,课题组成员叶海波副教授申报的《香港特区政治性团体立法问题研究》获得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立项。
 
() 科研项目
1.  陈广汉教授获得广东省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
    根据粤财教【2010275号,我中心陈广汉教授的“港澳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项目获得广东省教育厅学科专业建设专项资金重大攻关项目。
我校社会科学共有21位教师获得广东省教育厅学科专业建设专项资金,共111万元。其中重大攻关项目2项,每项20万元。
 
2.  袁持平副教授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度项目立项
    据社科处通知,我中心袁持平副教授的“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建立共同市场的研究”获得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立项。此次申报,全校共申报151项,有45项获得立项,立项率为29.8%
 
3.  我中心多位教授获得广东省统战理论研究基地2010年度项目立项
    作为全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广东省研究基地,我中心研究人员长期承担统战理论研究课题。2010年,中心获得广东省统战理论研究基地的年度项目立项5项目(详见下表)。
 
项目名称
主持人姓名
关注香港经济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研究
陈广汉
香港泛民主派研究
陈丽
发挥统一战线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研究
周运源
香港新重移民统战工作研究
黎熙元
港澳经济民生问题与政治稳定关系研究
袁持平
 
 
二、     学术成果
1. 刘祖云教授等在《社会》刊物发表英文学术论文:
Urban Housing Stratifica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CGSS2006 Data(《城市住房的阶层分化:基于CGSS2006调查数据的分析》)一文发表在CSSCI刊物《社会》2010年第5期上。该文依据2006CGSS全国调查数据,运用潜类分析方法,从住房条件、住房产权、住房区位三个维度描述并分析了当下中国城市住房资源在阶层间的分化状况。研究表明,在制度变迁背景下,住房资源分配虽然复杂多样,但住房资源的占有及住房区位的分布仍被打上阶层分化的烙印。住房条件、住房产权、住房区位的分化不仅表现在阶层之间,同时也表现在代际之间。
《社会》杂志是社会学专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2006年《社会》杂志刊文全文转载量为社会科学总论类排名第5位,自1992年以来至今已连续四次被评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校内认定的二类刊物。
 
       2. 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在《政法论坛》发表
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邹平学教授撰写的《关于特别行政区制度研究的若干思考》一文发表在《政法论坛》2010年第6期。该文指出,目前宪法学界和政治学界有关以特别行政区制度研究为论题的论著很少,这一现状与学界对"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港澳基本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十分丰硕相比存在明显落差,不足以反映特别行政区制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亦不适应它在港澳相继成功实施已有十余年并将长期坚持和完善的任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展开对特别行政区制度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其中如何认识和界定特别行政区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是由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以反映法学研究成果为主,兼顾政治学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法学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一直是中文核心期刊、法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 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在《地理学报》发表
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中心研究生洪国志、胡华颖与他们的导师李郇教授合作的学术论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发表于《地理学报》2010年第12期。该文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经济收敛标准分析方法的扩展,就中国2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展开讨论。运用MoransI探讨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模式与集聚,发现1990-2007年间人均GDP水平显示出强烈的全局正自相关,且局部空间结构相对稳定,各城市要脱离原来的集群有一定困难。文章指出收敛标准分析存在错误方程设定,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是合适的。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间存在绝对β收敛,与非空间模型相比收敛速度显著提高且可信,空间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敏感性分析显示,绝对收敛的同一稳态以及在空间上并不稳健。从机制看,中国城市间同时存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趋同机制。最后,对促进绝对收敛的区域政策进行了讨论,并提出通过模拟经济收敛过程,是判断区域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工具。
《地理学报》是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地理学报》在学科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被认定为地理学科A类刊物。
 
  4.毛艳华教授研究成果《产业分工、区域合作与港澳经济转型》出版
201012月,毛艳华教授研究成果《产业分工、区域合作与港澳经济转型》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新国际分工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等多视角对改革开放30年来粤港澳区域合作与产业分工的过程进行了总结,较深入地研究了“前店后厂”的分工模式及其演进态势、泛珠三角产业分工与香港的角色、香港与内地CEPA的经济效应、香港与内地服务贸易合作、香港经济结构转型和对外贸易转型以及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等问题,揭示了粤港澳区域经济从功能合作向制度整合过程中的产业分工模式、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和港澳经济转型动力。该书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化CEPA框架下的粤港澳紧密合作、推进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进一步增强该区域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     咨询和服务
 
1.《 关于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建议》研究报告获得广东省委汪洋书记及省政府刘昆副省长的亲笔批示。
我中心毛艳华教授等完成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关于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建议》获得省委汪洋书记以及省政府刘昆副省长的重要批示。汪洋书记对研究报告高度重视,并批示:“请王荣、刘昆同志参阅”。刘昆副省长对研究报告先后二次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中山大学这个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创新的思路,目前深圳、汕尾共同研究的方案,总体上与这个建议是相吻合的。现已进入两市决策的后期,应按已确定安排,完成有关手续,尽快进入实施阶段。转深圳、汕尾起草组参阅”。“毛艳华教授的成果我已看过,并批给起草组参阅。其研究与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思路、作法是一致的。”
该阶段性研究报告刊登于中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情况与建议》第74期。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双转移”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应汕尾市委、市政府的邀请,近几个月以来毛艳华教授带领多学科的调研组对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情况开展深入调研,多次应邀出席深圳、汕尾两市协调工作组会议,提出了合作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思路与设计内容。调研组的阶段性成果已写入广东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研究报告最终成果将报送省委、省政府,为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提供决策参考。
 
2.陈广汉教授应邀为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驻澳中资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授课
    应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的邀请,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于20101111日赴大连为该院主办的驻澳中资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授课,讲座的题目为“珠三角地区国际竞争优势及发展战略”。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是中央组织部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中央直属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大型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后备人才的培训教育任务。它以中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为己任,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共同构成国家级培训体系。 
 
四、     人才培养
 
1.“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博彩研究中心”成立
20101210,“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评审会在中心举行。在中山大学人事处于海燕副处长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陆家骝教授、符正平教授、李郇教授以及暨南大学冯邦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吴超林教授等评审专家对博彩研究中心的流动站科研基地资质进行了评审。
澳门理工学院陈伟民教授、郑妙娴主任、曾忠禄教授、与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袁持平副主任等详细阐述了博彩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和取得的成绩。博彩研究中心成立一年来,获得了教育部领导和澳门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促进博彩研究发展和两地教育科研合作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培养熟悉博彩行业规律的博彩研究专业人才,博彩研究中心申请成立“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每年招收2名或以上科研博士后,两年专心进行博彩行业研究,锻造博彩行业实际问题研究能力。
经审核,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澳门理工大学博彩研究中心”科研力量雄厚,所获成果显著,在国际博彩研究学界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为科研博士后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中心研究经费充足,有特区政府的直接支持,管理状况良好,能够为科研博士后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和生活支持。总体符合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的建设条件。
 
五、     合作与交流
1.  澳门社会服务中心拜访我中心
    2010年10月29,澳门社会服务中心会长梁安琪的支持下组团前往我中心访问。
梁安琪会长、霍志钊领队及中心成员一行十多人与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展开粤澳经济社会合作座谈会。我中心共有十位教授出席此次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袁持平与来宾分享了有关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对粤澳、珠澳经济合作形势和前景的相关研究。
    双方就港澳珠三角的经济合作发展前景及澳门劳工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位进行了座谈。双方就两地最低工资这一跟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的题目进行了重点讨论。此次粤澳经济社会合作座谈会达到预期效果,澳门社会服务中心参与的成员均表示获益良多,希望日后能经常赴穗交流,了解粤澳区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汲取珠三角地区成功的政策建设经验,使澳门社会服务中心在澳门社会建设工作上为特区政府出谋献策。
 
2.  美国兰德公司副总裁访问我中心
 
    2010年11月1星期一美国兰德公司副总裁克诺普曼博士(Dr. Debra Knopman)、中国区顾问牟丹聘博士(Dr. Mu Dan Ping)一行三人访问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向兰德公司的访问表示欢迎并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情况,黎熙元教授介绍了中心在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双方就中国区域经济和社会问题、港澳珠江三角洲热点问题、政策咨询研究方法进行广泛交流和讨论,并对未来加强交流与合作进行探讨。最后,宾主双方交换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3.  陈广汉教授在第四届“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主题演讲
    2010年10月22,第四届“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陈广汉教授应邀担任主题演讲“澳门论坛”的演讲嘉宾,发表了题为“两岸四地经济整合与澳门的作用”的会议论文。会议由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暨公职局、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澳门大学、澳门基金会共同主办。已连续举行四届,前三届会议分别在2004年、2006年和2008年成功举行。
 
4.  周运源教授出席岭南经济论坛第二届深圳学术年会暨广东经济学年会
    2010年11月20—21日,由广东经济学会、深圳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深圳报业集团主办,深圳大学承办,深圳市委党校协办的2010岭南经济论坛第二届深圳学术年会暨广东经济学年会在深圳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广州、梅州以及港澳的专家学者及相关的新闻工作者等100多人出席了大会。会议共收到论文80篇。广东省委常委,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围绕 “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 主题进行了一天半的研讨与交流,为促进中国区域和谐发展和特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本中心周运源教授为研讨会提交了“经济特区建设与特区城市发展”的研究论文并在分组研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管理入口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2010-2016©HKMAC All rights reserved | 制作单位: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