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2010年科研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规划
一、2010年科研工作总结
2010年度,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推进与港澳地区更紧密的合作的实际需要,积极投入与港澳发展以及粤港澳合作研究中。中心科研人员研究工作活跃,承担了教育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中心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 2010年科研工作成果
1. 科学研究
(1)科研项目与研究经费
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基地获得各类项目39项,共获得项目资助362万。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项,广东省教育厅重大项目1项,其他省级纵向课题2项,与港澳台合作项目3项,省市政府部门项目17项,学校社科项目10项。
目前,基地研究人员在研的项目约有七十余项。除基地招标重大项目外,其他较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包括:
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
|
贫富分化与社会和谐:城市居民住房视角的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
刘祖云
|
我国制造业集群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毛艳华
|
基础设施的生产率效应及其最优投资决策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张光南
|
教育部项目
|
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建立共同市场的研究
|
2010年教育部规划一般项目
|
袁持平
|
香港特区政治性团体立法问题研究
|
2010年教育部规划青年项目
|
叶海波
|
我国制造业集群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与演进机制——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
|
2009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规划项目
|
毛艳华
|
基础设施的区域增长效应与市场一体化效应
|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
|
张光南
|
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
|
港澳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
2010年省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
|
陈广汉
|
基础设施的生产效应及其最优投资决策研究
|
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
|
张光南
|
2010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
|
省社科基金项目、省重大决策
|
陈广汉
|
与港澳台合作项目
|
澳门博彩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研究
|
与港、澳、台合作研究项目
|
陈广汉
|
澳门博彩业发展的社会政治效应研究
|
与港、澳、台合作研究项目
|
刘祖云
|
加强香港与广东省沟通及联系(二)
|
与港、澳、台合作研究项目
|
陈广汉
|
省市政府部门项目
|
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
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委员会
|
毛艳华
|
广州市“十二五”深化穗港澳合作发展规划
|
广州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
|
陈广汉
|
城市社区规划与社区建设研究--兼与香港比较
|
政府部门
|
刘祖云
|
(2)基地重大项目进展
2010年底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我基地两项2010年重大项目获得立项,2008年两基地重大项目顺利通过中期检查。2006年基地重大项目“香港社会的弱势群体及社会救助研究”及2007年基地重大项目“香港家族企业国际化成长研究” 以及课题已提交结项报告及最终研究成果,有待教育部进行评审。在学校获得高等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科研助手资助计划”的支持下,在研基地课题得以聘请科研助手协助研究,加快研究进展
由林江教授主持的基地重大招标项目“影响港元稳定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最近在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总共23万字,对如何维护港元稳定、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作用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2008年9月以来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对香港影响的传导机制、内地金融改革对香港的影响、如何处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及内地金融中心的发展关系、人民币国际化对港元和作为香港基础货币制度的联系汇率制的影响等问题的答案提供了线索和参考
由李郇教授主持的基地重大招标项目“港澳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空间转换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Land Property Rights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一文在著名SSCI来源期刊China Review 2010春季刊发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文在地理学科A类刊物《地理学报》2010年第12期发表。06年度基地重大招标项目“珠江三角洲产业自主创新的培育与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蒋廉雄副教授等人撰写的学术论文《品牌认知模式与品牌效应发生机制:超越“认知-属性”范式的理论建构》刊发在2010年第9期《管理世界》。
(3)“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课题进展
自”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启动至2010年5月,项目研究人员共获得科研项目74项,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文章23篇;在学校认定的一类刊物发表文章2篇;二类刊物发表文章11篇。2010年11月,经学校批示,项目正式进行“广东港澳企业调研”,
该调研拟在广东省各地级市访问2000份港澳资企业企业主或中高层管理理人员,将详细考察港澳企业在广东地区的经营情况,以及港澳资企业在粤港澳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调研所得的数据将收录于“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数据库中,为政府和社会及时汇报粤港澳区域合作的最新进展。目前,调研在各地级市紧张开展。珠海、中山、江门、汕头等城市已完成样本量的三分之一,预计调查可在暑期前后完成。
2. 学术成果
2010年度,基地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68篇,提交研究咨询报告19篇;获得学术奖励3人次。在68篇学术论文中,包括S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CSSCI论文24篇、境外外文及中文学术刊物3篇;学校认定的一类刊物论文6篇,二类刊物论文9篇;三类刊物论文18篇;期刊论文31篇、会议论文14篇、内刊/集刊论文12篇。
成果类别
|
数量
|
学术论文(共68篇)
|
引用类别
|
发文数量
|
刊物级别
|
发文数量
|
刊物类别
|
发文数量
|
出版学术专著
|
3
|
SSCI
|
1
|
一类刊物(含地理学科A类刊物)
|
6
|
期刊论文
|
42
|
发表学术论文
|
68
|
EI
|
1
|
二类刊物
|
9
|
会议论文
|
14
|
成果获奖
|
3
|
CSSCI
|
24
|
三类刊物
|
18
|
内刊/集刊论文
|
12
|
基地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China Review》、《管理世界》、《统计研究》、《地理学报》、《社会》、《政法论坛》等SSCI、CSSCI著名刊物以及EI会议上。蒋廉雄副教授等人的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品牌认知模式与品牌效应发生机制:超越“认知-属性”范式的理论建构》刊发在2010年第9期《管理世界》。该文通过对消费者品牌经验的现象学访谈,在超类别水平上建立品牌认知模式和品牌效应发生机制的分析框架,发现消费者对品牌存在一般性的整体认知-品牌原型,并就品牌原型产生的这种“驱动效应”对品牌效应发生的消费者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张光南副教授与陈广汉教授等合写的学术论文《中国基础设施的就业、产出和投资效应》刊发在《管理世界》2010年第4期。该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中西部基础设施短期投资较充足而长期投资不足,东部则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投资;并且基础设施存在网络效应等非线性特征。张光南副教授的另外一篇文章《基础设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和投入要素的影响———基于中国1998 - 2005 年27 个制造业》发表在《统计研究》2010年第6期,文章对基础设施对中国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平均成本和投入要素需求弹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基础设施显著降低制造业10 个行业企业的生产平均成本,同时对不同行业企业的劳动力、资本和中间品等投入要素需求存在正负弹性差异。
在活跃于国内一流刊物的同时,基地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发表外文文章的机会。2010年度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外文论文5篇,李郇教授等在SSCI刊物The China Review 2010春季刊发表了Land Property Rights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一文,文中指出,土地财产权对经济行动者的行为有激励效应。国有土地赔付制度已造成中国城市土地财产权的二元结构;市场供给和计划征收两方面都激励政府获得土地使用剩余。在财政分税制度的背景下,通过鼓励城市和农村政府扩大和加强土地使用效率,土地租金剩余促进了城市化发展。毛艳华教授等在IEEE“技术创新和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CMIT2010)发表论文The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Case of Specialized Town Economy in Guangdong,该文探讨了区域产业集群如何建立起技术创新系统以及系统的运作机制。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广东专业镇技术创新的四合一模型,运用该模型分析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并发现创新中心在增强产业集群及地区经济的竞争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刘祖云教授等在《社会》刊物发表英文学术论文Urban Housing Stratifica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CGSS2006 Data一文,该文依据2006年CGSS全国调查数据,从住房条件、住房产权、住房区位三个维度描述并分析了当下中国城市住房资源在阶层间的分化状况。研究表明,在制度变迁背景下,住房资源分配虽然复杂多样,但住房资源的占有及住房区位的分布仍被打上阶层分化的烙印。此外,陈广汉教授、张光南副教授等赴美参加了2010年美国东部经济学家年会,发表了英文论文Investment i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袁持平副教授在日本《樱美林大学产业研究所学报》中发表日文论文《珠三角经济结构演化及趋势分析》。
2010年度,基地研究人员获得各级学术奖励3人次。陈丽君教授先后获得中共中央统战部授予的“2010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授予的“统战工作社会化研究”征文三等奖。毛艳华教授获得2008-2009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3. 咨询与服务
本年度基地研究人员共向上级部门提交咨询报告19份,其中被刊录于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咨询报告1份,获得省级以上领导签字的1份,获得统战研究理论奖励2份,连续出版《港澳情况通讯》7份。
提交咨询报告
|
19
|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
|
1
|
获得省级以上领导签字
|
1
|
获得统战理论奖励
|
2
|
港澳情况通讯
|
7
|
2010年1月25日,中央宣传部社科规划办主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要报》(简称《成果要报》)第三次刊发陈丽君教授的研究报告。此次刊发的研究报告题为《香港政改争拗形势分析及应对建议》,是陈丽君教授关于香港政改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报告指出:自香港特区政府公布2012年政治改革咨询文件以来,香港民主派借势炒作,发动以“尽快实现真普选,废除功能组别”为主题的“五区公投运动”,《要报》分析了相关政制改革的背景及民主派的目标与策略,就争取通过2012年方案等提出一些建议。
毛艳华教授《关于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建议》研究报告获得广东省委汪洋书记及省政府刘昆副省长的亲笔批示。其中,刘昆副省长批示指出:“中山大学这个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创新的思路,目前深圳、汕尾共同研究的方案,总体上与这个建议是相吻合的。现已进入两市决策的后期,应按已确定安排,完成有关手续,尽快进入实施阶段。转深圳、汕尾起草组参阅”。
为进一步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陈广汉教授、刘祖云教授承担了广东省委宣传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研究丛书》的其中两部学术著作的撰写工作。《<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研究丛书》是按照省委领导的要求,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牵头,围绕《纲要》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010年度,陈广汉教授先后受聘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省社科联决策咨询专家委员、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等,为广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2010年9月陈丽君教授作为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港澳及海外华人华侨统战理论研究基地专家,应邀参加了“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并成为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之一。12月,陈丽君教授的两篇研究咨询报告分别获得中央统战部和广东省统战部的奖励。7月,郭正林教授的研究报告《香港特区地方治理模式》被列为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干部培训重要教材。
4. 机构建设
自2009年12月“中山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博彩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和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以来,我基地与澳门理工学院整合两校研究力量,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博彩研究。迄今,我中心与澳门理工学院先后合作完成了《澳门博彩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研究》《澳门博彩业发展的社会政治效应研究》等项目,合作进展良好。
2010年初,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张东刚副司长、何健处长等亲临博彩研究中心参观考察,探讨与境外研究机构合作共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方式方法。张东刚副司长一行参观了博彩研究暨教学中心办公场所、资料室以及培训中心。张司长对此次考察印象深刻,对两校合作研究表示大力支持,期望能够两校的合作创出新成果,为国家教育部在境外设立社科领域的研究基地作出制度创新的尝试。中山大学与澳门理工学院两校共建的合作模式在教育部社科司尚属首次,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张东刚副司长鼓励两校以更高的视野和更新的观念来规划博彩研究中心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澳门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二是服务于大学建设的特色,两校结合各自特色和优势,以特色谋发展,带动学科升级;三是服务于内地与港澳合作新机制。在教育部和学校的支持下,合作双方将更紧密合作,把握博彩研究中心在国家战略、学科建设以及粤澳合作等方面的定位,开拓和深化合作空间推动博彩研究深入,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澳门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
为进一步深化博彩研究,加强两校科研合作,2011年1月25日,我校梁庆寅副书记前往澳门,与李向玉院长会面。双方签署三年合作协议,为博彩研究中心的长远发展奠下基石。
为长期培养博彩研究行业专门人才,2011年1月中山大学人事处批准成立了“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博彩研究中心”。该流动站科研基地将每年招收2名或以上科研博士后,科研博士后在站期间将专心进行博彩行业的研究,熟悉博彩业的实际规律,锻炼研究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博彩研究中心的科研力量,为国家、为澳门培养熟悉博彩行业发展规律,能解决经济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国际性专门人才。
5. 人才培养
基地非常重视中青年科研骨干的培养和发展。2010年,基地师资博士后张光南博士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广东省育苗工程项目;其研究成果刊发在《管理世界》、《统计研究》等一类核心期刊,并荣获2009年度中山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只有科研成绩排名前10%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方可荣膺此称号)。张光南博士出站后,成功竞聘副高职称,在中心留任。2011年1月,毛艳华教授获得纽约大学的邀请,赴美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访问。在学校的支持下,中心与澳门理工学院共建的博彩研究中心设立了“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大力培养博彩研究专业的科研博士后,为澳门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中,中心研究生也得到较快的成长。2008级研究生洪国志与导师李郇教授合作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地理学科A类刊物《地理学报》上,并获得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
6. 合作与交流
2010年度,基地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的交流。 “中山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博彩研究中心”建立后,受到海内外博彩学术研究界的关注。2010年1月7日,国际博彩学术研究权威、美国内华达大学博彩与商业博彩研究所所长William R Eadington教授应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博彩研究中心的邀请,来我校交流和讲学。陪同前来的还有内华达大学商学院院长Greg. Mosier教授、澳门理工学院王五一教授以及萧锦雄副教授。 William R Eadington就商业博彩的经济社会效应发表了大量论文,是国际公认的学术权威。他是美国国家问题赌博协会理事,同时也是美国内华达州问题赌博协会的理事会、美国国家责任赌博中心、南非赌博项目顾问委员会成员,并兼任内华达州州长问题赌博咨询委员会主席。Eadington教授对“中山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博彩研究中心”的发展十分感兴趣,期待与博彩研究中心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Eadington教授为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的师生带来了题为“Las Vegas and the Economic Meltdown of 2007-2009”精彩讲座,介绍了拉斯维加斯的博彩业发展以及澳门博彩业的发展。
2010年2月,陈广汉教授和张光南博士赴美国费城参加东部经济学家年会(Eastern Economic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2010),并就所提交的会议论文Investment i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发表演讲和讨论。该协会主席和当选主席分别为著名经济学家曼昆(N. Gregory Mankiw)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协会刊物为东部经济学杂志(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2010年6月毛艳华教授赴新加坡参加由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技术管理理事会(TMC)主办、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承办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CMIT2010),并在创新政策与管理分会场宣读了“The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的学术论文。来自世界各国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5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与会代表围绕产业创新、产业网络、等专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并就增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和推动跨学科学术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此外日本金沢大学法学系仓田彻副教授,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李焱求研究员,美国兰德公司副总裁克诺普曼博士(Dr. Debra Knopman)、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政治及经济领事郭嘉毅先生等都曾访问我基地,与基地科研人员就港澳珠三角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基地积极与国内港澳研究学术界,尤其是港澳学术界的交流。2010年,陈广汉教授、袁持平副教授等多次赴澳出席澳门学术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参加了“大中华与澳门经济形势发展学术研讨会”并 “珠三角西翼(横琴岛)科学发展高峰论坛”在第四届“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2010年5月,中心邀请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理事长霍志钊博士为中心师生举办讲座“回归后澳门土生葡人族群的处境及族群关系”。2010年10月29日,澳门社会服务中心在梁安琪会长、霍志钊领队等一行十多人来访我中心,展开粤澳经济社会合作座谈会。中心研究人员与分享了有关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对粤澳、珠澳经济合作形势和前景的相关研究。
(二) 存在问题和经验总结
2010年初,基地总结“十一五”发展情况和经验,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战略,拟着重加强基地科研能力、社会咨询和服务能力以及国家交流能力。与往年相比,2010年度这三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科研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在学术论文发表方面,2010年基地研究人员发表学术论文68篇,比2009年度的46篇增加了49%。在68篇学术论文中,出现了SSCI、EI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外文论文。校内认定的一类刊物(含地理学科A类刊物)论文6篇,CSSCI刊物论文24篇,比往年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在为国家提供咨询和服务能力方面,基地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第三次被收录于国家社科基金,第四次获得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领导人的亲笔批示。
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2010年度基地科研人员与国外、境外学术界的交流愈益频繁,多次出访美国费城、日本东京、新加坡等地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邀请国际博彩学术研究权威、美国内华达大学博彩与商业博彩研究所所长William R Eadington教授和内华达大学商学院院长Greg. Mosier教授来中心开设讲座,与日本东京大学、金沢大学、韩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院、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的学者都有深入的交流。 2010年度,在学校的支持下,基地与澳门理工学院签署三年合作协议,为双方进一步的合作夯实基础。双方合作共建的博彩研究中心,成功申请“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
基地将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突出基地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特色,加强科研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建设,进一步发展港澳珠三角研究基地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二、2011年科研工作设想及重点发展领域
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提升基地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2011年我中心将围绕“打造品牌,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继续坚持多学科、综合性、应用性的研究特色,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打造“港澳研究重镇”品牌。
(一) 大力提升基地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基地将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策划推出港澳珠三角研究系列成果。我中心将结合2009年基地评估的经验和要求,提前策划下一评估周期的标志性和代表性成果。中心将继续淡化学科,强调问题导向的研究,将不断提升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研究报告质量,提高研究报告为政府采用、批示的数量和级别。在原有《港澳情况通讯》系列咨询报告的基础上,继续长期跟踪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持续性的政策建议,为国家的港澳地区发展战略服务。
结合“211工程”的需要,中心在2011年将推出“211工程”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系列丛书,目前已完成书稿两册,余下书稿将在2011年9月陆续完成。
(二) 进一步深化国际学术交流,深化与港澳学界的合作
过去一年,基地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2011年度,基地将再接再厉,与国际学术界保持良好的互动,同时继续深化与港澳学界的合作。在与澳门理工学院合作共建博彩研究中心,与香港中央政策组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基地将继续扩大与港澳学界的合作范围,通过共建机构、建设刊物、共同主办学术会议等方式保持长期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基地在港澳的影响力。2010年,南中国海地区利益升级为国家核心利益。考虑到港澳在南中国海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具有密切的经济和社会联系,基地未来也将拓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学术交流和联系,探讨港澳在该地区的角色和作用。借助学校举办的文科青年学术沙龙等交流学术平台,中心也将不定期的开设专题小型研讨会,以进一步促进中心内部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讨论气氛。
(三)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培育中青年港澳研究人才
2010年度,中心加大力度培育中青年学术骨干,原基地师资博士后顺利出站并升任副教授。2011年,中心将进一步培养中青年学术人才,加强与港澳著名高校联系,计划引进应届优秀博士,并大力引进港澳高层次学术骨干。中心鼓励科研人员到国外和港澳地区研修访学及合作研究。博彩研究中心的建立后,为更好的开展博彩研究,中心计划组织科研人员赴美实地考察博彩业的发展情况;并将通过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引进博彩研究的专门人才。
(四) 重点建设“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数据库以及港澳研究实验室
结合“211工程”的要求,2010年度我基地“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数据库建设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广东港澳资企业调研”顺利铺开,数据库硬件购置和软件开发业接近尾声。2011年度,基地将加快“广东港澳资企业调研”的进度,争取年内完成“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数据库。
根据“985工程”三期建设的要求,为开展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港澳研究实践能力,基地拟在建设期内建立港澳研究实验室。港澳研究实验室将实现三个功能:一是港澳政策模拟教学与研究。基地将购置港澳政策模拟教学试验专用服务器,并在服务器中配置一批正版统计分析软件和全球贸易分析数据库(GTAP)、服务贸易分析数据库(FTP)、世界银行的全球贸易数据等,设置远程登录服务终端,供研究人员及硕博士研究生使用,以促进港澳实证研究,普及计量研究方法,推动理论涵养与实证基础相结合的港澳政策研究。二是. 港澳实证数据采集与分析。通过学习教育部优秀基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的经验,基地拟建立面向港澳地区的CATI电话访问中心,并组建入户调查小组,组织专门面向港澳地区的入户调查。三是视频电话会议和讲座直播功能,实现与港澳合作机构经常性的学术和工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