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追踪
香港政府2016年度施政报告重点一览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今日向立法会发表2016年施政报告,为其上任后第四份施政报告。以下为报告内容摘录:
经济
过去一年,是自2009年以来,环球经济表现最差的一年。香港外贸因而表现疲弱,但经济仍有温和增长,失业率极低。未来一年,香港将继续受外围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必须自强不息,不断提升竞争力和改善经营环境,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兴产业,以及扩大和加强对外经贸关系。
香港的大小产业,都可以凭藉"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既引进外国的技术和资金,也可以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平台和伙伴。
金融
沪港通及基金互认有助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并丰富香港人民币投资产品的选择。政府将继续扩大法律框架及建立有利的税务环境,巩固香港作为亚太区主要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
银行界去年年底推出电子支票服务。政府并正与金融业界及科研和监管机构研究推动香港成为金融科技中心,缔造有利行业发展的政策和环境。
自2013年成立至今,金融发展局(金发局)一直向政府提出具体建议,推动香港金融业的发展。政府重视金发局的建议,并积极落实其中可行部分。金发局会继续致力与业内不同界别进行政策研究、以及加强对内地及海外的宣传推广。政府将增加对金发局的资源投放,亦已预留1亿港元推行为期三年的先导计划,提升保险业及资产财富管理业的人力培训。
航运及物流
为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区内主要航空枢纽的优势,机场管理局将成立民航学院,培训本地及区域空运管理人才。政府正制定多项措施,发展香港成为航空融资中心。
运输及房屋局已成立高层谘询委员会,协助监察机管局落实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计划。
海运方面,政府决定整合现时的航运发展局及港口发展局,成立新的"香港海运港口局",由运输及房屋局局长担任主席,为发展高增值航运服务业全方位推动人力培训、市场推广宣传及研究发展事宜,并协助政府制定策略和政策,提升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尤其是推动海运服务业群的进一步发展。
旅游业
我们不应只追求旅客人数的增长,强调要求平稳、健康及长远的发展,向产品多元化及高增值方向迈进,在推广旅游业的同时,亦应考虑各区的承受能力,因此,去年实施了深圳个人游"一周一行"。
政府亦要求旅游发展局(旅发局)加强向海外,特别是东南亚,推广的力度,并为此拨出8,000万港元,另外亦拨出1,000万港元的配对基金,支持旅游景点在海外市场宣传。
上述措施已初见成效,整体旅客人数大致平稳,2015年的整体访港旅客数字较2014年微跌2.5%。内地旅客人数有所下跌,而其他旅客,包括东南亚及长途旅客数字,则有回升迹象,人数于去年第四季按年上升约5%。
一带一路
香港可以为各地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也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包括上市集资、银团贷款、私募基金、一般债券、点心债、伊斯兰债券等。
香港正积极参与亚投行的筹建工作,已向中央政府表达加入亚投行的意愿,并在香港提供调解和仲裁服务。
为配合"一带一路"策略,香港将继续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进一步发挥和提升全球离岸人民币枢纽的功能和服务,包括优化市场基建和巩固金融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人民币业务联系,促进香港银行与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人民币业务往来等。
在约6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中,香港已经与40个签订民航运输协定或国际民航过境协定。政府将继续争取与沿线其他民航伙伴商讨民航运输协定,巩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
政府将向奖学基金注资10亿港元,将"特定地区奖学金"的名额,由每年10名分阶段增加约100名,鼓励更多"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来港升学。
政府将成立由行政长官主持的"一带一路"督导委员会,负责制定香港参与"一带一路"的策略和政策,并设立"一带一路"办公室,负责推动研究工作,统筹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及贸发局、旅发局等机构,以及与中央部委、各省市政府、香港的业界、专业团体和民间团体联络。
创新及科技
香港的科研力量集中在大学。大学的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产品,是香港创科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进一步鼓励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院校进行更多中游及应用研究,政府将预留20亿港元予创新科技局,用投资收入资助院校进行研究。
由于科研和新工业用地的需求将会增加,政府将在莲塘/香园围口岸附近物色土地,发展科学园及工业邨。
为吸引更多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本地的创科初创企业,政府将预留20亿港元,成立创科创投基金,以配对形式与私人风险投资基金共同投资。
政府将在三年内,逐步扩大免费Wi-Fi覆盖率一倍至34,000个,使香港成为全球Wi-Fi热点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房屋
本届政府经过三年半的努力,供应明显增多,楼价和租金近来开始回落,扭转了楼价和租金只升不跌的心理预期。有市场人士猜测政府会否"减辣",甚或减少土地供应。正如过去三年半我和其他官员反覆强调:政府解决住屋问题的勇气和决心毋庸置疑。政府有责任供应土地和公营房屋,满足市民的住屋需要,没有责任保证楼价只升不跌,楼价亦不应靠人为的短缺维持高企。今天楼价租金仍然远超市民的负担能力,亦扭曲了一代青年人的价值观。我们对解决房屋问题必须继续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未来五年,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及香港房屋协会(房协)兴建的公营房屋单位预计约为97,100个,当中公屋单位约为76,700个,资助出售单位约为20,400个。这预计落成量比2013-14及2014-15年度起的同类预计为高。
房委会和房协将于今年预售合共约3,700个单位,2017年再预售合共约2,600个单位。
私营房屋方面,预计未来三至四年一手住宅市场的供应量约为87,000个单位,是自2004年9月起政府按季度公布供应数字以来的新高。
土地
短中期方面,政府将继续改划用地及增加密度,并全面检讨土地用途,务求地尽其利。截至去年年底,城市规划委员会(城规会)已批准41幅房屋用地的放宽密度申请,增加约7,750个单位。
过去两年,政府已向城规会提交63幅用地的法定图则修订建议,估计可供兴建约74,400个房屋单位,包括42,500个公营房屋及31,900个私人住宅单位。当中46幅用地(约41,000个单位)已完成法定规划程序。
政府下决心继续物色更多土地,并探讨将部分土地的范围略为扩大,藉此增加约17,000个单位,其中约九成为公营房屋。
中长期土地供应方面,政府将积极推动在新界和大屿山的新发展和扩建,并研究在维港以外适度填海和开发中部水域人工岛,以及发展岩洞和地下空间。
政府现正全速推展各项新发展区和新市镇扩展计划。估计古洞北和粉岭北新发展区、东涌新市镇扩展、洪水桥新发展区,以及元朗南发展共可供应超过197,000个单位,争取在七年后陆续入伙。
在新界农地及棕地发展方面,现时本港约有4,000多公顷农地,当中约15%为常耕农地,其余多数荒置。政府主动支持本地农业发展,同时将会研究在规划及土地管理上充分利用优质农地,透过整合释放部分不再适合耕种的土地作其他用途,并改善乡郊环境。
新界部分棕地有发展潜质,政府正加紧研究如何处理仍有营运需要的棕地作业,并致力研究将部分作业迁入多层楼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