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追踪
吕大乐:只求客量避升级 旅业懒惰自困
究竟是旅游业不景气?还是零售业不景气?我当然明白两者是互相关连的,可是如果我们将它们混为一谈,则肯定会错判问题的性质,再而提出缺乏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整体客未负增长 旅业寒冬?
近月本地报刊有不少报道,强调香港旅游业、服务业出现严重衰退,甚至将惨况形容为「寒冬」、「冰河时期」、「较『沙士」更淡」。这些报道的具体说明,一般是关于该月的访港旅客数字跟去年同期比较略为逊色(可以是增长率放缓,也可以是数目下调),但更多是描述零售业不景气或市面上旺铺缺人承接的例子。究竟入境旅游——尤其是内地旅客来港观光旅游——出现了甚么新趋势,则较为含糊。
要了解有关状况,最好是看看统计数据,以便分析所谓的旅游业步入「寒冬」,具体而言是甚么意思。翻开旅发局所发布的统计资料,不难发现到2015年7月底为止,整体访港旅客和内地旅客均尚未出现负增长。但当然这不能否定,旅客来港旅游已逐渐开始呈现逐步下调的趋势,而相关的业界对此有所忧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业界利益出发来表达忧虑是一回事,而他们对现状的描述是否全对又是另一回事。
由于内地旅客早已成为香港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在此我就集中讨论内地来港旅游的部分。2014年8至12月期间,由内地来港旅游的旅客有2,116万人次。假设今年在同一时期出现10%的下跌,由8月开始一直到年底,我们估计将会有1,904万人次来港;若下跌幅度为15%,则来港人次为1,799万。
业界须明白 内地客难年年增
将现时已知道的1至7月内地访港旅客的人数(2,669万人次)加上去,估计到了年底全年来港的内地旅客人次是4,573;若采取较为保守的估计(即下跌15%),则数目是4,468万人次。这两个估计跟2014年全年内地访港旅客的总数(4,725万)比较,前者代表全年的减少了3.2%,而后者较保守的估计则是5.4%的下降。
上述两个估计所显示的下降百分率是否足以说明香港旅游业即将进入「冰河时期」,我甚有保留。就目前访港旅客在人数上的增减,业界须明白的是:就算内地访港旅游市场甚巨,但也不可能一年复一年的不停增长,尤其是以2009年以后平均每年增500万至600万人次的幅度持续增长下去。
香港业界需要面对的客观现实,是内地访港旅客的增长幅度放缓、停滞,甚至变为负增长,都是难以避免会发生的事情。他们未有对此早作准备,其实反映出心态上的问题。现在访港游客的增长放缓、人数稍为下调,便不停要求找办法保住访客数量不要下跌或甚至持续上升,是我们的旅游业和零售业的惰性的表现。
不过夜客减 港购物天堂不再
而我们都明白,目前香港入境旅游所面对的难题,不是内地旅客在数量上的增减,而是:
(一)不过夜的内地旅客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他们的兴趣不是观光,而是购物——消费集中于日用品之上;
(二)内地旅客在奢侈品的消费大幅度减少,而原因跟国内政治环境有关;
(三)当内地旅客出国旅游日趋方便,同时又受亚洲货币下调等因素的影响下,香港作为购物目的地的吸引力明显下降;
(四)在去年全年内地访客人数达4,725万人次的基础上,仍期望保持10%以上的增长,业界明显地忽视了一般市民对拥挤问题的感受。
的确,旅游业和零售业均风光不再。但向中央政府表示要以保持内地来港旅游人数的方法来支持本地旅游业、零售业,而没有想过如何将服务升级,正面面对各种挑战,则明显地是业界懒惰成性的具体表现。
原文刊载于香港经济日报 2015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