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香港社会关于2017年行政长官普选的争拗回顾

 

摘要:反对派形容2017政改对香港前途影响极大,因此分三路争取,最重要的是“占领中环”,“占领中环”的核心是“商讨日”。反对派在行政长官普选方案的立场有分歧,有人主张“公民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但多数反对派认为“公民提名”可与其他提名方式并用,因“公民联署提名”方法最难操控。真普联从开始提出3个方案到提出三轨方案,激进派坚持必须要有“公民提名”,温和派底线是“有竞争的选举”。不少建制派认同“中央守尾门”方案会造成宪制危机,而守前门的“参选宣誓效忠宪法”则不可靠,建制派基本反对“公民提名”,但有些主张吸纳“公民提名”元素,多数则建议在现有四大界别基础上适当扩大“提名委员会”选民基础。主流反对派与主流建制派均希望落实普选,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一国”与“两制”利益。

关键词: 香港  行政长官  普选  争拗  回顾        

 

内容节选

“占领中环”的提出及内容具体化过程

    回归以来,反对派发动了多次大型社会运动,并且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2003年七一大游行导致基本法23条立法被搁置;2010年政改时社民连与公民党发动“五区公投”,促使政府与温和反对派谈判并最终政府接受了民主党的方案;2012年由学民思潮、国民教育家长关注组、教协等发动的反国教科运动,通过占领政府总部,最终迫使特区政府步步退让。香港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戴耀廷分析,要转型至全面民主宪政制度、争取真普选,可行方法已用尽。“过去的策略包括举行大型游行、变相公投、占领政府总部配合绝食,但面对政改,这些行动能有多大成效,实在成疑,……可能要准备‘杀伤力’更大的武器——占领中环。行动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式,由示威者违法地长期占领中环要道,以瘫痪香港的政经中心,迫使北京改变立场。”

“占领中环”方案由提出开始,方案内容不断具体化,戴耀廷在一个网上媒体的专访中透露与各方人士会面后一直调整方案,吸纳了不同人的意见,这些新的意见使原来的意念变得更丰富。如在《明报》系列的专访中,谭蕙芸问他如何处理2010政改的密室谈判问题,当时没有好的答案,之后经过深思,他将过去读过的“商讨日”概念融入为占领中环的前期工作。2013327日占领中环行动组提出占领中环四部曲:参与者签署誓约,表明认同运动信念及愿意付出代价;商讨日参与者一同商讨行动细节及选举方案;公民授权透过电子投票或议员辞职引发全民公投,决定是否接受政府方案;公民抗命占领中环。“占领中环”行动计划成了反对派集体创作,汇聚了自2010年“五区总辞,变相公投”以来反对派所有激进政治行为。

戴耀廷20132月接受访问中说,只视自己为占领中环的倡议者,希望有人会领导这运动,而因这意念是由他提出,故他愿意当军师。但随着事情发展,他由一个倡议者变成一个组织者和统筹者。并说,理想领袖应有能力缩窄泛民分歧,又不能太有明星光环,以免参加者激情多于理性。他举例,朱耀明牧师或陈健民教授是理想人选。结果被点名的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健民与基督教牧师朱耀民响应了戴耀廷的提议,于是戴耀廷与其提到的二人正式筹划占领中环行动。朱耀明指出,“我们3人肩负传道人责任,义无反顾”,“决志做死士”。

陈健民预料“占领中环”在2014年底或2015年初发生。因为政府方案在2014年第四季才出来,届时政府方案如果不符合他们认为的“真普选”,他们便会去“占领中环”。朱耀明表示计划扩大支持,届时除了公民抗命的占领中环,同时还举行合法集会,愿意公民抗命的“死士”可占领中环一方,其他只想透过合法途径争取的市民,可同时在中环如遮打花园静坐,同步争取所谓“真普选”。

 

主流反对派与主流建制派均希望落实普选,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一国”与“两制”利益

1、主流派共识是扩大提名委员会基础使之符合“广泛代表性”规定

从分析可见,表面上社会分歧很大,事实上分歧大的主要是两个极端,因为行政长官普选对于大部分建制派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利益损失,改变的只是由过去的不仅可以提名候选人且有选举行政长官的专权,变为仍然可以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选举权则要与所有选民一起分享,因此主流建制派赞同普选行政长官,并且非常担心普选方案无法通过对社会造成震荡。

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对普选问题的决定结尾部分为:“会议认为,根据香港基本法第45条的规定……须组成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可参照香港基本法附件一有关选举委员会的现行规定组成。”一般认为,应当参考,但是不能只将选委会改称为提委会,有评论直言,“现在的‘选举委员会’一直被很多港人指摘为‘小圈子选举’,如果港人已经承认它有‘广泛代表性’又何须群情汹涌争取什么一人一票的普选?”民调显示,多数市民希望选民基础有所扩大。

2、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一国”与“两制”利益

因此,香港行政长官普选方案关键是如何平衡“一国”与“两制”利益,或国家安全与普选关系。既要落实普选以满足港人对普选的诉求,又要确保国家安全即香港不能成为颠覆中国现政权的基地,这就是要确保在普选条件下选出爱国爱港者做行政长官。尽管看起来要平衡“一国”与“两制”利益不容易,事实上,因为中央政府、特区政府与香港主流民意均希望普选方案获得通过,因此政改方案通过即达到平衡“一国”与“两制”利益的可能性还是存在。

作者:陈丽君,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本文原载于《当代港澳研究》2014, 43(2): 1-14.